经验: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三龙创业 阅读:560 2023-11-16 04:03:24 评论:0

建筑行业的萎缩和下滑已经是老生常谈,这份全行业低迷带来的不止是从业人员的高度“内卷”,更是中国乃至全球建筑类博士的竞争愈发激烈。

博士到底是不是逃避行业内卷的“避风港”?建筑学博士在干什么?我考研很高分,是不是考博手到擒来?是不是读博士毕业就当老师,钱多事少离家近,美滋滋摸鱼赚外快?

Too , too

笔者2010年前后进入国内四非高校,取得建筑学学士。后留学读硕,硕士毕业前半年开始着手申请博士并于次年入学,目前还是博士在读。自四年前开始,我接触了无数国内外建筑学院的博导、博士生、申博人、对读博感兴趣的人。也自己DIY申请,帮朋友申请,开了课程辅导学生申请。

这些群像和经历都让我意识到建筑学界日渐高涨的读博热情,同时这座围城的墙太高,城内外的人又都太天真了。

本文会采取连载方式讲述建筑读博的方方面面,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先给大家聊聊在申博之前应该了解到的国内建筑学博士的基本情况。

本篇关键词:博士点 / 工资待遇 / 老八校/ 非升即走

01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有读博念头的人非常多,真正落实去做的或许不过1/10。首先大多数来咨询的硕士生,甚至还有本科生都根本不知道博士是什么。大家就觉得像升级一样,越往上读越好。博士听起来多牛逼啊,我要读博。

成为博士就是最强王者了吗?

好消息是,申博难度并不大。现在只要你学术履历尚可(本硕在国内建筑学学科评级中能挂上名,均分85+,硕士期间有正经的论文发表,拿过一点奖),英文过关,家庭有支持,加上了解行情的专业人士指导,通过认真准备几乎都能申到全球的博士。

但是所有有读博念头的朋友应该先三省吾身,问自己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博?

去哪读博士?

找得到工作吗?

02

第一问:为什么要读博?

目前国内建筑学博士,一般分为直博和硕士后申博,还有全日制与非全。目前抓科研的大环境下,非全博士已经很少存在了,家里关系铁硬,自我能力强到老师求你读他的非全的大神也不需要看此篇。本科直博的学生也相对很少,而且直博的选择性少一些,因为推直博一般都与本科学校和导师的推荐有很大关系,涉及到各种因素。其实直博是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导师,研究方向,和容差度。导师和方向的坑后面会讲,所谓容差度就是万一到了第五年不想读了,或者一直到年限的最后都不顺利,那么直博生退学之后就还是一个本科学历,这几年的经历都浪费了。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跟导师说好在第二年的时候先拿一个硕士文凭,把直博当作硕博连读来读。

凡事留一手才有后路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硕士毕业之后读的全日制博士才是需要考核申请,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项目。这种博士目前的毕业难度还是蛮高的,至少都需要读到四年以上,五六年很正常,退学也不稀奇。

退学创业说不定身价上亿?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因为当代博士生很多都菜、懒惰、心态崩溃导致的,事实是你跺你也麻,环境和现实真的会改变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

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读博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与你能力如何,能不能申到无关。

希望靠设计吃饭的没必要一定读博

博士期间的工作和硕士、本科都完全不一样,并没有设计任务和大量基础课。理论上类似于硕士最后写论文的那一阶段的延长版。所以在一线工作四五年的经验比读博对“设计实践”的提升要高得多。就算我们退一步来说,现在的工作单位觉得没意思,学不到东西,那捧着学习的心态拿这四五年的时间去几家心仪的大牌或者明星事务所,得到的收获亦会丰富。诚然,读博士会对设计有所帮助,不过考虑到时间和金钱成本,这个对设计的提高有点性价比低。

需要赚钱有家庭压力的人读博会很累

高校给博士现在每月2k左右的补贴,就算跟项目多的导师天天做私活,每月到手也就是4-5k(比上班还累,还没有五险一金)。我们来算一笔账,每月收入2k补贴,即一年24k,学费不收,住宿舍(大多博士宿舍比网红学校的本科宿舍还差)大概每年1-2k,也就是每年只有2w+的可支配收入以供日常生活。读博的生活也可不省钱啊,买书、做考察、解压、谈恋爱都要钱啊,所以靠补贴自给自足几乎是没可能的。就算就算,申国奖一年赚3w,那或许能支出,不过学校里每年每个专业也就一个半个国奖啊。现在国内博士动辄6年的毕业时间,换成工作岗位的工资差值其实是很可观的。

而且你以为毕业了就能赚钱了吗?现在在4座一线+15座新一线城市的公办高校讲师税前能有20w真的是烧高香,普遍是十几万。你说合办高校钱多?对不起,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这种学校根本不会收“土博”。具体内容在工作篇会展开,不过比去设计院和开发商赚钱少这是众所周知的。

年龄偏大、希望找学术“净土”的人读博会很痛苦

年龄在申博时其实是没有要求的,不过因为涉及到接下来的发展所以变成了潜标准。现在国内教职大都是“非升即走”即刚入职的前六年是合同工,在合同期内需要评上副教授不然就到期走人。评副教授的关键就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这个青年基金的评选是有年龄要求的,男35岁女40岁。根据这个年龄我们倒推,35岁减去5年博士(再天赋异禀骨骼清奇家里有人也要4-5年吧?)也就是男生最晚29岁要开始读博,不然之后的工作会有很大挑战。保险起见的话,最好在27岁之前开始,因为申请青年基金的难度也不低,一毕业就申请到的概率不大。

女生的基金年龄相对宽松一点,但是非升即走的合同期可不会延长。五六年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衔接六年非升即走,十几年的美好人生被巨大压力盖住。同时不少人也要考虑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在这个压力下敢拿出一年时间来生孩子吗?刚生孩子的一两年还有空顾申请科研项目吗?

教师外快_教师 外快_下班后兼职赚外快

沈阳农业大学举行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博士们带娃参加

另外,误以为博士是净土,可以安心读圣贤书的人可以多看看博士自杀的新闻,无一不是自我的崇高理想遇上无力反抗的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博士作为高校老师的准预备役,每天经历和面对的就是曾经你的本硕老师,而且也会慢慢被同化成其中一员。如果之前就不喜欢高校老师的状态,那千万别找罪受读博,去一个按钱结算而不是按学历、感情、关系结算的单位会心理舒服很多。

第二问:去哪儿读博士?

截止至2021年初,中国大陆的建筑学博士点有20多个。亦有几所拟新增正在公示的博士点,并没搞懂教育部是否已经批准了。该处内容各位若有指正欢迎留言。

虽然都是有博士点的学校,但是博导数量不尽相同。比如同济单建筑学就有洋洋洒洒几十位博导名单,一些新申博点可能只有三五个博导。博导数量的差异间接打破了学校质量与录取难度的平衡。因为小学校的老师名额少,本身嫡系又多,或许每年的名额还不够内耗的。

目前大多数的建筑学类(建筑景观规划)博士都是申请考核制。即先递交各种材料做初审,复试者根据学院自我安排进行笔试/ 面试。所以没有考研那么多笔试内容,也不会有统一试卷。换言之,学生的经历和背景被放大了,像考研那样半年短期抱大腿没用。

其实我觉得申请考核制的录取真的是有点悬的,摸不清底线在哪。根据我的经验,有一个不错的六级成绩;研究生期间有正经的论文,质和量至少有一个吧(就算明知是水,目前大部分老师也不抗拒收一个善于水论文的学生);出身过的去(本硕都建筑学科班出身,学科评估C-以上,海归的话);硕士期间成绩保持好,拿过什么大大小小奖学金;硕导还能帮忙推荐下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加分项。反之,缺口太多就很有难度了,年龄如果也不占优势就更受排挤。

讲道理的话,申请国内的博士就算名校的录取难度也都没有那么大(不包括清华)。正所谓金本银硕,因为优秀的人才都流向更好的平台了,所以除了一些跟定了好导师的本校硕士选择留下,另外的人都选择出国或者更好的学校进修。在这些前提下,笔者鼓励履历不错的同学都大胆申报好学校,不要拿考研的思路来想这件事。(四非本硕录上老四博士的也不少)另外就是,除关系很硬,或者本地人想摸鱼,不然靠后的学校的博士最好不要读。

很多人会觉得申请考核制自由度高,容易走后门。事实是有门路的人不管什么制度都有渠道,而申请考核制确实比应试更适合用来考核录取写文章做研究的博士生。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的,事实上我觉得考研也会逐渐重资料审核、面试而轻笔试。

另外,有建筑博点的都是传统的建筑名校,区位也都在相对中心的城市。除了刚才去好学校的原则之外,我觉得城市也是一个考量。虽然现在博士毕业留校是很难很难的,不过跟着导师混了五六年一些资源还是会有的,留当地发展或许会有点优势。尤其是现在上海等城市放开了非海归的落户条件,希望趁机搬家的人还是往这些城市冲吧

第三问:博士毕业找得到工作吗? 可能会有朋友说博士毕业不是就留校吗?找工作很简单吧。

据我所知,一些双非但是学科评估还能挂上名的学校最晚2012年前后还有招聘过硕士学历的新老师(建筑学院教职,非辅导员、研究员岗位),但目前硕士学历想要找教职选择真的就比较少了。

据说一些美院还是有在招聘一些建筑学的硕士,比如湖北美院,可是广州美院现在已经全面要求博士学位了。另外一些偏远地区比如塔里木大学,一些二级学院比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还有在招建筑学硕士的老师。(这里附上一个汇总高校和研究所招聘信息的“高校人才网”,选择建筑学学科之后就可以自动筛出)。至于二级学院的教师待遇和编制问题我就不清楚了,有懂行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

对于硕士学历来说,虽然找行政岗位好像有更多选择,但有的学校的行政岗位也要博士了!最近刚刚流出的武汉大学辅导员招聘公告中不乏95年的中科大博士,94年的武大博士,93年的清华博士应聘…

而去年我无意撞见曲阜师范大学也点名要招聘博士学历辅导员,十分震惊…

,双一流,老八这些就不说了,就连四非的地域性强校,以及大多数发建筑学学士的正规一本高校来说,博士学历都是找教职的基本门槛,而且找工作远没有那么容易。

第一原则,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不可能比其读书单位好。

其次,只有博士期间的佼佼者才有可能土博毕业后一路闯过博后+非升即走留在老八+新四。大部分人都要考虑更差的归宿。有一个粗略的参考标准,就是你能找到教职的是和你本科出身差不多档次的学校。

前面段落说了找工作非升即走的模式,这边简单聊一下博后。在我看来博后是非升即走之前的一个阶段,就是你想在某个学校工作,学校对你的第一阶段实习。博后的合同一般比较短,两年左右,工资待遇会比入职还高,同济号称给小30万。感觉除了想入职清华、同济、东南、南大几个学校之外,没有什么人在国内读博后。(笔者不是很了解国内博后的模式,望大家指正)

其实找工作的具体操作就各凭本事了,没法一概而论,不过工资待遇还是可以有些参考的。其实教职的工资就是和同级单位的公务员待遇标准挂钩,所以就算在同一个城市中,省属、市属、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工资都略有差异。目前普通省属高校的讲师月薪到手六七千(副高每月到手9-10k),公积金两三千,年底有点奖金1-2w。北上深,江浙等地的高校待遇理论上会比其他地区的高,不过也似乎有限。最近听闻一名海归博士刚入职南大建筑做讲师,执行严格的非升即走,税前年薪15万(去年传的沸沸扬扬哈佛博士去深圳做街道办主任的那位好像就是在南大没升上去,走了)。而且教职可不像企业,会根据履历给不同工资。教职就是不管你清北、双非、还是海归,进来了只要同样职称都一样工资待遇。(政府的人才补贴可能会不一样,但是这些补贴自己上网看看坑很多)所以说选城市也比较重要,工作待遇和城市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潜在的话题,就是入职之后好城市和好学校的内部竞争也严重些。虽然部分高校的工资略低,但是竞争小就有更多时间进行横(si)向(huo)课题,大家也别觉的是十年前自己读书时导师的外快局势了,现在行业什么样子已经很清楚,如果全职做设计都难养活自己,一个需要顾及教学,科研,家庭又没有什么从业经验的青年教师外快能有多少呢?

03

对现状不满意的朋友,看了情况又觉得读博有难度的话有什么别的办法?

如果希望继续从事设计岗位,对盖房子很有执念的,可以本着交学费的心态(读博的经济成本前面已经说了,基本也是负收入)拿出三四年时间去本领域内最好的事务所实习工作。所谓本领域内最好的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就算是博士写论文也还要去事务所挖材料的。

如果对做研究感兴趣,希望做建筑文化周边的工作。其实现在很多事务所、传媒、文化公司都有合适的岗位。文化公司像有方、谷德、群岛,事务所例如阿克米星、大舍,直造,甚至深圳城市促进中心这种政府部门其实都有很不错的研究专员岗位。甚至去美术馆做布展,时尚杂志做旅行作者都是相关工作。

如果想要稳定工作,不追求高收入,真的不考虑考公吗亲?事业编,辅导员,小学老师,这都是常见的上岸途径。和博士毕业进高校的待遇差不太多,还没有那么重的科研压力。说这些岗位难考的,去读博士未必能毕业啊。。。

考虑读博士的人我就不劝你转行了,不过有时候退一步看看会有另一片天。(例如转行做沉浸式剧本杀不好吗?也是氛围,视觉和叙事。)

04

以上是我对于有读博意向的朋友常聊起来的现实,其实并不是劝退,而是提醒大家之前从学校老一辈那边带来的印象其实非常模糊,现在局势也变化的很快。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定一定要抛弃“学生”思想,把博士当作一份工作。

你找工作的时候会不考虑自我发展规划、办公室环境、和工资待遇吗?问题是真的有很多人就没有考虑这些懵懵懂懂就去读博士的。读博是非常高投入的投资,不可任性赌博。这也是我选择于连载的原因,大家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清算盘,找最好的安排。

声明

版权声明 1、本站文章为原创请勿转载盗用 本站少部分学习教程、软件等仅限用于学习体验和研究目的;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QQ 5959693 马上删除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